从社区出发,汇聚民族团结力量 ——邻里携手谱写和谐共生新旋律
社区是各族群众共居共学、共建共享的“生活共同体”,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“基层主阵地”。滕州市善南街道善国贾苑社区与山亭区城头镇西城头村,一个位于城区、一个立足乡镇,以创新社区建设为抓手,通过搭建服务平台、开展特色活动、破解民生难题,让各族群众在空间互嵌、文化互融、情感互通中紧紧相拥,共同绘就“邻里花开石榴红”的生动图景。
善国贾苑社区现有居民3600余户,1.2万余人,社区党委书记赵键介绍:“我们发挥服务资源优势,深化‘中华善城’文化浸润,做实‘互嵌式社区’建设,创新推行‘1354’工作法,布局‘善家、善养、善教、善商、善医’五善红石榴服务矩阵,开展活动聚邻、关爱暖邻、文化亲邻、智慧助邻四邻行动。”
走进社区邻里中心,善医板块的善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中心,作为滕州唯一进驻小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,报销比例达80%,还能与中医医院开展远程会诊,为行动不便的各族居民上门义诊;善教板块的“石榴籽”成长课堂,既解决双职工家庭“带娃难”,又让各族孩子在国学课、手工课上结下友谊。
为及时化解邻里矛盾、凝聚治理合力,社区还搭建“善警说事厅”“红石榴调解室”“贾苑畅谈议事厅”3个特色平台,今年以来已化解矛盾70余件,群众满意率100%。7号楼回族居民赵大姐因楼上主播噪音失眠,“红石榴调解室”召集双方协商后,楼上邻居主动铺设地毯降噪,赵大姐则送上自家做的“羊肉泡馍”,“地毯换泡馍”的故事在社区传为美谈。
西城头村聚居600余名回族群众,在这里,社区建设同样为民族融合注入强劲动能。“2021年,我们成立红石榴志愿服务队,起初是为了破解高龄老人、残疾人等行动不便群体‘出门难、办事累’的问题,随着我们服务口碑的积累,许多受惠群众和朋友主动申请加入,如今队伍已发展到30多人。”服务队队长杨帅东在采访中讲述的队伍成长故事,正是民族融合工作温度的缩影。镇便民服务中心的“红石榴服务站”,通过发放《办事指南》为各族群众提供政策咨询、帮办代办服务,“政策进大集”活动中,志愿者还手把手教各族群众用“爱山东”APP办理养老保险补贴、医保电子凭证,让数字政务的便利惠及更多人。
杨帅东带领的红石榴志愿服务队,更是流动的“暖心窗口”,队员们携带办公设备进村入户,为行动不便群体办理养老保险资格认证、高龄津贴申领等业务,今年已开展入村帮办16次,服务超200人次。而镇里的“一核五字”民族融合议事厅,以“核禾和合荷河”为理念,用“456”议事工作法,让民生难题有了高效解决路径。如今,西城头村还依托议事厅建成民俗馆、民族团结主题公园,民俗馆里的农耕器具、民族服饰诉说着各族群众共同的历史记忆,主题公园的“同心广场”上,各族群众每晚一起跳广场舞、看红色电影,城头镇中心小学更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日常,“民族团结开学第一课”“爱我中华”歌唱比赛等活动,让“56个民族是一家”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。
从善国贾苑社区的“1354”工作法,到西城头村的“服务+产业+议事”模式,都以社区、村为载体,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每一项服务、每一次活动、每一件民生实事。未来,随着“互嵌式社区”建设的深入,我市的社区将让民族团结之花越开越艳。(本报记者 王正 实习生 田家昊)
(http://www.zzrbw.com/zzrbPaper/PC/layout/202509/27/node_01.html)
版权声明
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枣庄生活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