枣庄薛城凤鸣中学“榴文化”浸润 绽放民族团结教育绚丽之花
7月31日,枣庄市组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专题采访,第三站观摩薛城区凤鸣中学。
学校作为枣庄市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“筑基”工程试点工作先进单位,学校以“榴文化”为特色载体,通过文化浸润、课程融合、实践赋能、盟校共建等创新举措,探索出一条“有声有色,有形有感,有力有效”的民族团结教育路径。
深耕本土文化,打造“榴文化”教育阵地。学校充分挖掘家乡石榴文化的历史内涵与象征意义,将“石榴籽”所代表的团结精神深度融入校园文化。三年间,学校先后建设了榴歌文化广场、榴色文化长廊、榴光文艺场馆等教育阵地,通过主题景观设计、艺术作品展示、文化符号阐释等方式,让“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”的理念具象化、场景化。榴歌广场上,挺拔的石榴树绿叶摇曳,巨型榴雕栩栩如生;榴色长廊里,“榴系”诗歌书画赏心悦目,令人沉醉;榴光场馆更是移步易景,次第打造了主题沙龙馆、中医文化馆、课程研修室、联盟工作室等多个细分主题场馆。放眼望去,处处皆是“榴文化”阵地,时时都有“榴文化”音声。学校充分利用各大教育阵地,全面展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历史故事。定期举办民族歌舞、艺术手作、读书沙龙、集中观影等活动,有力促进学生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认同。
创新课程体系,实现“榴文化”学科渗透。学校系统谋划、一体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,结合各年级教育特点,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语文、历史、地理、艺术等多学科教学中。语文课通过诗词歌赋感受民族风俗与家国情怀,历史课结合丝绸之路、茶马古道展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程,地理课通过祖国辽阔疆域了解地域风貌与风土人情,艺术课通过学习鉴赏掌握中华民族传统艺术风格。同时,学校还特别创生了独具一格的“石榴花开映凤鸣”为主题的校本课程,融中华传统文化之精粹,纳民族团结文化之主旨,研发并开设了“民族团结五维课程”,整合优秀传统文化、红色经典故事、民族传统技艺等丰富内容,形成了25套相关系列读本,其中包括9套校本教材、7套拓展课程、3套活动课程、6套筑基专题课程,纵向衔接、横向贯通,环环相扣、协同联动,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各年级、全课程。
开展实践活动,促进“榴文化”行动自觉。三年间,学校多次组织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,让师生在亲身参与中不断深化共同体意识。主题研学与联谊。每年春秋两季,学校都会组织学生走进家乡的“万亩榴园”开展研学活动。火热的暑假里,学校学生与驻上海的台商子弟共同牵手,借“两岸同心绘梦”的联谊平台,缔结两岸少年情谊。文化节庆与竞赛。每年五月在校园内举办一期“榴花朵朵”文化节。组织师生开展民族歌舞展演、传统美食制作、民族团结知识竞赛、赏秋远足徒步等活动,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学校“榴文化”的认知度与参与感。
建设筑基联盟,贯通“榴文化”衔接渠道。学校联合幼、小、中、高职、大学等五学段各校,组建了“筑基盟校”教育共同体,打造了“榴光·联盟”筑基工作室,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初步学段覆盖。建立跨学段协作机制。学校与四所盟校签订了《筑基盟校协同育人协议》,成立了联盟理事会,统筹课程衔接、活动联办、师资互培等工作。制定了《全学段共同体意识教育行动指南》。共享教育资源与特色优势。五所盟校探索了课程共建,幼儿园的《石榴籽·童谣》、小学的《民族服饰认知与制作》、理工学校的《非遗工匠班·木雕及刺绣》、枣庄学院的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读本》,促进盟校间的平台互通,汇聚五个学段数百项优质资源,促进“一键共享”的达成。开展全学段联动实践。组织“青春·童年”系列活动,中学生带领幼儿共同绘制民族长卷;邀请中职新疆班来校开展共餐、共舞、共植树等联谊系列活动。举办“盟校教育成果展”,通过“筑基盟校”建设,构建了“纵向贯通·横向融通·资源共享·优势互补”的育人新生态,累计开展跨学段联合活动10余场,惠及师生1.2万人次。承办了多场省市级青少年“筑基”工程现场会,工作做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表扬。(闪电新闻记者 李永文 报道)
(https://sdxw.iqilu.com/share/YS0yMS0xNjY1NDU3MA.html)
版权声明
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枣庄生活圈